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棒壘球項目開賽在即,11月10日至20日,9支隊伍將在中山國際棒壘球中心角逐2枚金牌。近日記者探營該場館,看到工人們正對臨時座椅做最后調試,場地維護、賽事流程打磨等備賽工作緊張有序推進。不少觀眾對棒壘球規(guī)則較為陌生,為此,記者結合場館工作人員的專業(yè)解讀,梳理出這份新手友好的規(guī)則指南,幫你輕松看懂賽場精彩。

共性基礎:
兩類運動的“通用玩法”
棒球和壘球本質是“攻防計分賽”,核心目標都是“進攻方跑回本壘得分,防守方阻止對手得分”,基礎設定高度相似:
1. 場地與核心元素
兩類運動的場地都像一個“鉆石形”,四個角各有一個白色壘包,分別叫“本壘、一壘、二壘、三壘”。
進攻方從“本壘”出發(fā),按“一壘→二壘→三壘→本壘”的順序奔跑,每跑回一次本壘得1分。
防守方在場地內分布站位,負責投球、接球、阻止進攻方上壘和得分。
2. 參賽人員與賽制
參賽人數:兩隊各9名核心隊員,比賽時防守方9人全部上場,進攻方每次僅1人先上場擊球(稱“擊球手”),其余隊員在場下等候。
比賽局數:均以“局”為單位,1局分為“上半局”和“下半局”,兩隊輪流攻防。棒球賽打9局,壘球賽通常打7局,累計得分高的隊伍獲勝;若局數結束平分,則加賽“延長局”,直到分出勝負。

關鍵規(guī)則:
攻防怎么玩?
進攻方:怎么上壘、怎么得分?
進攻的核心是“擊球成功后跑壘”,步驟像“闖關升級”。正在場地內檢查紅土平整度的中山國際棒球中心場地管理員吳韋豪,結合賽事場景給記者舉了直觀例子:“擊球手打到球后分好幾種情況,比如最常見的‘地滾球’,就是球貼著地面跑,這時候比的就是速度——人比球先到壘包就是安全上壘,要是球被防守方先拿到并傳到位,擊球手就被淘汰了。”
他還指著外場區(qū)域補充:“如果是‘高飛球’,也就是球往空中飛,只要防守方在球落地前直接接住,擊球手就算出局,這招特別考驗外場隊員的反應。但要是打成‘安打球’,比如球飛到外場沒人接住,擊球手就能趁機跑壘,看情況甚至能沖到二壘,這時候教練的戰(zhàn)術指揮和球員的跑壘意識就特別重要,得判斷能不能再往前沖。”
具體來說,進攻流程分為三步:
1. 擊球環(huán)節(jié):擊球手站在本壘旁的“擊球區(qū)”,需擊打防守方投來的球。若球沒打好(比如被接住、出界或沒擊中好球),會累計“好球”和“壞球”——3個好球沒擊中(“三振出局”),或擊球后跑壘時被防守方先拿到球觸壘,擊球手就會“出局”。
2. 上壘環(huán)節(jié):若擊球成功(球落地且沒被防守方立刻接住),擊球手要立刻跑向一壘,成功抵達后變成“跑壘員”。之后下一位擊球手上場,若再次擊球成功,一壘的跑壘員可趁機沖向二壘,以此類推。
3. 得分環(huán)節(jié):跑壘員需依次踏過一、二、三壘,最終成功跑回本壘,進攻方就可得1分。但要注意,跑壘時不能被防守方用球碰到身體(“觸殺”),否則會出局。
防守方:怎么阻止對手、怎么讓對手出局?
防守方的目標是讓進攻方“3人出局”,就能結束對方的進攻回合(換自己進攻),常用3種“出局方式”:
接殺:擊球手打出的球,在落地前被防守隊員接住,擊球手直接出局。
觸殺:跑壘員在兩個壘包之間奔跑時,被防守隊員用球碰到身體。
封殺:防守隊員先拿到球并踩在跑壘員要去的壘包上,就能阻止跑壘員上壘(比如擊球手跑一壘時,防守方先持球踩一壘)。
當防守方成功讓進攻方3人出局,上下半局就會切換,兩隊攻防角色互換。

核心區(qū)別:
棒球和壘球哪里不一樣?
很多人分不清棒球和壘球,其實兩者在細節(jié)上差異明顯,新手可通過三點快速區(qū)分:
首先看球的特點,棒球的球較小,直徑約7.3厘米,質地較硬,表面縫線也更緊;壘球的球則更大,直徑約9.7厘米,摸起來更軟,表面縫線較粗,拿在手里能明顯感覺到區(qū)別。
再看投球方式,棒球投手站在“投手丘”上——這個土坡比地面高,投球時要過肩投擲,動作幅度大,球速也更快;壘球投手則站在平地上,投球時手臂從下往上揮(低手投球),動作更平穩(wěn),球的飛行軌跡也更易判斷。
最后看場地大小,棒球場地更大,本壘到一壘的距離約27.4米,適合長距離奔跑和大力擊球;壘球場地較小,本壘到一壘僅約18.3米,比賽節(jié)奏更緊湊,攻防轉換也更快。

一句話總結看賽要點
看比賽時重點盯兩個核心:
1. 進攻方:擊球手能不能“打成功”,跑壘員能不能“闖過三壘回本壘”(每回來一次就記1分)。
2. 防守方:能不能快速讓進攻方“3人出局”(出局數滿3就換邊)。
掌握這些規(guī)則,等到十五運棒壘球賽開賽時,你就能輕松跟上賽場節(jié)奏,看懂每一次擊球、跑壘和得分的精彩啦!


【統(tǒng)籌 閆瑩瑩 徐鈞鉆】
編輯 袁鳳云 二審 韋多加 三審 岳才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