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頻道
跨界文化守護者梁康民辦了兩個博物館
在中山壘起一座非遺寶庫
發(fā)布時間:2025-10-20 來源:中山日報

延藝堂創(chuàng)辦人梁康民,是一位從香港來到中山的跨界文化守護者。

延藝堂匯集了數(shù)十個門類的國家級工藝美術精品。

走進大涌鎮(zhèn)紅博城的延藝堂,仿佛踏入一條穿越千年的文化長廊。這里不僅有新石器時代的印紋陶、戰(zhàn)國時期的原始青瓷,還有蘇繡、緙絲、青田石雕等三十多個門類的國家級工藝精品。而這座博物館的創(chuàng)辦人梁康民,是一位從香港來到中山的跨界文化守護者。

■延藝堂,從上海到中山的文化遷徙

2006年,國務院批準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18項珍貴文化遺產列入保護名單。也正是在這一年,梁康民開始籌備展示傳統(tǒng)工藝的“延藝堂”。

梁康民對中華傳統(tǒng)工藝美術情有獨鐘。對工藝美術大師們的精湛技藝更是深為贊嘆,他認為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史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出土的文物來書寫的,而這些文物很大部分就是工藝美術品。

“延藝堂”這個名稱取自“延藝承志,光前裕后”的理念。經過近一年籌備,投資逾1500萬元的延藝堂于2007年9月正式在上海朱家角開館。館藏匯聚了數(shù)十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的精品力作,涵蓋龍泉青瓷、蘇州緙絲、蘇繡、景德鎮(zhèn)釉上彩、杭州官窯、青田石雕、壽山石雕等三十多個門類。每件作品都代表了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最高水準。群賢畢至,延藝堂的落成在當?shù)匾粫r傳為佳話。

時間一晃十年,2016年,梁康民考察中山紅木文化博覽城后,被這個“文商旅一體”項目吸引。紅博城提供的全方位支持,包括優(yōu)質的展覽空間和完善的文化旅游配套,讓他做出了重大決定——2017年將延藝堂整體從上海遷至中山。

■守護文明印記:兩大館藏的獨特價值

延藝堂遷至中山后,新增了“南方古代印紋陶博物館”。參觀者在這里可以領略中國陶器史上這一特殊品種的獨特魅力。印紋硬陶遠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即已燒造,晚于普通陶器而早于原始瓷器,至商代逐漸增多。

“印紋硬陶堅硬耐用,有些接近燒結程度并且不透水,因此深受商代先民喜愛。”梁康民指著一件精美的印紋硬陶器解釋道,“這件器物表面有一層薄釉似的光澤,這是窯內高溫下自然形成的。”

這些陶器胎質比一般陶器堅硬,燒成溫度高達1100度左右,表面拍印著密集的云雷紋、人字紋等幾何紋樣。因其原料含鐵量較高,胎色多呈紫褐、紅褐、黃褐和灰褐色,基本上以泥條盤筑法成型,絕大多數(shù)是當時人們使用的貯盛器。

經過多年收藏積累和研究,梁康民和團隊建立了這個專題博物館,系統(tǒng)展示了從新石器時代中期到晚期廣東東部地區(qū)印紋陶的發(fā)展歷程。這些文物不僅是藝術珍品,更是探索遠古文明的重要窗口。

與此同時,延藝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繼續(xù)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最令人驚嘆的是,這里系統(tǒng)匯集了數(shù)十個門類的國家級工藝美術精品。

中國工藝美術品類繁多,各具地域特色。通常博物館能專精于一兩個門類已屬難得,而延藝堂卻匯聚了從龍泉青瓷、蘇繡緙絲到惠山泥人、黃楊木雕乃至壽山石雕、發(fā)雕等眾多門類的精品。這些館藏大多出自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或非遺傳承人之手,不少是代表作或獲獎作品,蘊含著深厚的藝術造詣和哲學思考。

如此規(guī)模與質量的收藏,絕非短期商業(yè)行為所能達成。其背后是梁康民通過二十年的系統(tǒng)搜集、潛心研究和持續(xù)投入,它體現(xiàn)的是一種近乎使命感的文化自覺與情懷。這種跨地域、跨材質的綜合性收藏展示,使觀眾能在同一空間內直觀地對比、感受不同工藝的魅力。

■抽象雕塑,藝術新旅程

藝無止境,2018年,梁康民又開啟了新的藝術旅程——學習抽象雕塑。他師從德國、美國的雕塑大師學習,深入研究抽象雕塑的哲學與技巧。

“抽象雕塑與國學哲學是相通的?!绷嚎得裾f,“它要求將復雜的元素簡化、提煉,最終表達出最本質的內涵。”2019年,他以嘉賓身份首次參與歐洲最大的當代藝術展——德國NordArt藝術展。

2024年,他以中國榫卯為靈感創(chuàng)作了雕塑作品《童年立方》。這個如大型彩色積木的作品,可自由組合成各種立體造型。2025年6月,《童年立方》入選德國NordArt藝術展,梁康民成為當年參展的22位中國藝術家之一,帶著中國文化印記走向國際舞臺。

在梁康民身穿的T恤上,印著《童年立方》的圖案解構,他希望這套外形簡單、色彩豐富,又蘊含傳統(tǒng)榫卯智慧的積木,能首先進入中山的中小學課堂?!巴ㄟ^一套簡練有趣的積木,將抽象雕塑推廣到中小學教育中?!绷嚎得裾f,“像把玩魔方一樣,在玩之中啟發(fā)小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和思考能力,讓孩子從他們的視角認識傳統(tǒng)工藝的概念與美?!?/p>

記者 文/ 詹琪琳 圖/ 孫俊軍

◆編輯:吳玉珍◆二審:鄭沛鋒◆三審:周亞平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山日報”、“中山商報”、“中山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中山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xié)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被本網協(xié)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中山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未注明“來源”為“中山日報”、“中山商報”、“中山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來源:中山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
③ 如本網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中山網聯(lián)系。
聯(lián)系人:陳小姐(電話:0760-88238276)。